也说周庄
周庄,地处富庶苏州,毗邻繁华上海,因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作品《双桥》而蜚声海内外,号称“中国第一水乡”。就像大户人家的女儿,原本深居简出,可一朝被世人窥得容颜,想低调为人也难了,周庄便是如此。
早见过周庄了,电视剧《偶然》里部分场景就是在周庄拍摄完成的。画面中静谧夜色下的石桥朴拙、简约,如卸妆后的佳人,素面朝天,干净、清爽,纤尘不染;月色下的流水,温柔和缓,发出清粼粼的光,如佳人流转的眼波,晶莹澄澈;小镇上的人们在小船上摇着橹,悠然而不紧不慢地过着日子,犹如佳人慵懒倦梳头的情怀。这样一个温婉内敛、不事招摇的江南小镇,如今吸引着无数游人纷至沓来,正所谓“天生丽质难自弃”。
真的到了周庄,才发现真正的周庄和电视画面及自己想象中的江南水乡,还是颇有出入。
时值初夏,正是旅游好时节,周庄狭窄的街道两旁,商铺林立,街道上游人如织,黄皮肤、白皮肤、黑皮肤摩肩接踵。多年的旅游开发,在给周庄人带来财富的同时,也给这个原本淡泊宁静的江南小镇注入了浮华的商业气息;走上石桥,梦中的场景再现眼前,小桥、流水、乌蓬船,可心里却是不期然的失落。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,小桥已有了斑驳的痕迹,虽然风姿犹在,到底是美人迟暮了;下了桥,就贴近水了,水声依然,橹声依旧,却少了应有的清澈。水色固然是绿的,只是过于厚重,缺乏一种年轻的透亮与灵动。风霜雨雪,川流不息的游人,使小镇原本剔透的眼眸黯淡了光彩。
“沈厅”应是周庄最重要的景点了,它是明初江南首富沈万山当年的居所。河水环抱之间,一所私宅由门厅、会客厅、内宅、膳房……一层层铺展推进,既有富户的一点铺陈与张扬,更多的是商人曲径通幽的心机和精到的门槛。由此想起余秋雨笔下的《江南小镇》,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周庄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。作者由“沈厅”及沈万山、及朱无璋,娓娓叙述了富可敌国的沈万山,因不慎露富,险招杀身之祸,最后长枷铁镣,南行万里,最终客死异乡的人生历程。沈万山的悲惨结局,为周庄平添了几分凝重的气息。
离开周庄的路上,心情有些黯然,不是因为沈万山,沈万山的悲剧固然有历史的原因,但也是他的宿命,树大招风,自古亦然。而是因为在我心里那么年轻、雅致的一座江南小镇,猝然老去的一种心痛。
有些风景是可以历久弥新,愈经风霜愈显韵味的,如长城、如故宫。浩浩几千年历史烟尘,反而使它们在饱经沧桑之后,更显厚重,更加大气磅礴。他们是北国的汉子,刻满皱纹的脸和刚毅的眼神,才是他们应有的面容,过于清俊、年轻了,反而失了份量。
而有些风景却是要小心呵护的,清丽、稚弱的样子,才惹人怜爱,如苏州园林、如昆山周庄。小桥碧水、曲折巷道、幽静庭院,是经不起喧嚣的纷扰的。小桥应是纤巧而紧致的,桥上可有三五行人,但不应是千军万马地行来过往;流水应是清透、洁净而欢快流动的,是可以放心地掬一捧洗去仆仆风尘的,而不应是漂浮着少许杂物,随风播散着异味,浓绿、滞重得几乎看不到河水流动的样子。她们是南国的佳人,明眸皓齿、冰肌雪肤才是应有的容颜,任何一点残败的迹象都是不宜入眼的。
多少次梦回周庄,蒙蒙雨雾里的水乡,如一块温润的碧玉,有着和暖的光泽;桥头拾级而上的女子,凭栏凝望。年轻的背影,静立成水墨画的主题;远处霭霭雾色里的屋脊、船影,在如丝的雨线里,渐渐,模糊成水天……此时的周庄,蕴含一分愁绪,两分诗情,三分安谧,四分柔婉,五分雅致,才真正是十分美好!
快乐书写 安享生活
流连在文学的世界里,呼吸是自由而通畅的,精神也是愉悦而充实的。简单的生活欲求,饱满的心灵世界,寂寞着也是快乐的。在这样的世界里待得久了,情感会变得润泽,春去秋来、花开花落,都是悲喜的由来;触角会变得敏锐,生活的细枝末节,尽收眼底,见微知著,一叶知秋;思想会变得深刻,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;表现手法也可以多样,可以漫步,可以奔跑,还可以飞翔……
这样一种情感和思维的惯性,对于单纯的文学爱好者,自然是一件好事,因为文学的领悟和感受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然而,对于穿行在文学和公文及新闻写作之间,又尚未达到收放自如境界的人来说,真是苦不堪言!
月末,市公司举办的《池州盐业》通讯员培训班,特邀了池州报社的3名资深记者授课,并首度在授课结束之后当场写作验收。稿子倒是一挥而就,语言组织和层次结构自然不成问题,只是老师谦逊的批语有两条:建议用实在的标题;建议消息写作不使用评论性语言。静下心来再细看,消息中已掺杂了一定的文学色彩。
沉浸在文学的滋养里,新闻写作荒废不少时日了。刚刚还在天马行空,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,突然又要收拢起翅膀,公文与新闻写作的诸多规范,要求你必须中规中矩地行走。可是鸟儿飞行的惯性尚未停下,一不小心,还是扑扇了几下翅膀。然而,这连飞带跑的姿态与公文及新闻写作的端方、严肃到底是不相容的。可是,按部就班,循规蹈矩的日子久了,想要放飞的时候,又会发现,一时之间竟忘了如何奔跑,如何展翅。翅膀收得久了,多少有些僵硬。
这样的收放之间,我似乎悟到了一些人生的要义:人生,其实就是一场写作,抑扬有节,张驰有度。
公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写作的规范性,文学的欣赏性决定了写作的多样性,工作如公文,生活如文学。工作的社会性,决定你必须遵循规范,接受约束,因为正确的规范和约束下产生的是一种秩序,一种效能;而生活是相对私人的空间,是允许张扬个性的舞台,悲伤可以哭,欢喜可以笑,喜怒哀乐皆可形之于色。工作中的束缚和压力,尽可以到生活中去缓解和释放;而生活中的散淡无羁,在工作中却必须收敛、正形。
如果,在单调的跋涉中,你感觉到了困惑和疲惫,不妨坐下来,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机会,沿途的风景很好,不要错过!或许,在一种自由、没有约束的状态下,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,坎坷也会因此变成通途。
张驰之间,人生变得抑扬顿挫,充满惊喜!而在频繁的进出、转换之间,相信也终能收放自如、渐入佳境!